藏川线前段

--- 摄于 2017 年 9 月 藏川线前段

引言:被改变的婚恋,被扭曲的共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社会的男女关系与婚姻模式经历了巨变。从集体主义的简朴结合,到市场经济下日益物质化的联结,再到如今充满矛盾与撕裂的两性关系,这种演变绝非单一线性,而是经济转型、思潮冲击和观念重塑的复杂合流。那些曾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婚恋共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瓦解。莆田老哥被骗婚高达90万甚至138万的彩礼案、南昌“女上位”后撤回同意案,以及网络上甚嚣尘上的“捞女教程”事件,无不指向一个残酷现实:两性关系中的信任与平衡正在被严重侵蚀。这些看似魔幻的现实并非“装作看不见就不存在”,它们的存在,或许对某些既得利益者是“合理”的,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却构成了沉重的负担与深刻的困惑。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

  1. 群体性认知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撕裂局面?
  2. 社会演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导致了当下的两性困境?未来的可能性又将指向何方?
  3.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普通人又该如何自处?

本文仅是个人的一点拙见和推论,不足以作为重要证据,在此只是做一点分享,仅供参考。

从“四大件”到“三代房”:中国婚姻成本的极速飞升

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婚嫁变迁,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社会物质条件与婚恋观念的紧密互动,以及婚姻成本的惊人跃升,从中或能找到一些导致当下困局的蛛丝马迹。

历史是一面镜子,有记录的历史更是一份详尽的档案。它能清晰地呈现整个演变过程,甚至能从蛛丝马迹中追溯导致今日困境的可能“元凶”。

思潮变迁:消费主义对两性平权的异化

婚姻成本的极速飞升并非孤立现象,其深层动力源于思潮的剧烈碰撞与扭曲。1999年(中美协议)和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全面拥抱国际贸易规则。WTO要求中国开放市场,引入海外影视文化产品,并允许海外资本参与院线建设。与此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西方思潮如洪水般涌入,其中尤以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为主要代表。在中国本土相对保守的传统思潮与这些新思潮的对抗过程中,社会共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撕裂。在早期,本土思潮处于明显劣势,以“公知”为代表的“洋大人”言论一度占据权威地位,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员时代,女性获得了真正的解放,口号是“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强调的是男女在社会生产和家庭中的平等地位,是权利与责任的对等。然而,在西方思潮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下,这种“平等”被不幸地异化了:

资本逐利下的社会代价

在整个两性关系演变的浪潮中,谁是真正的获利者?显而易见,电商、娱乐、时尚、美妆、奢侈品等行业获得了巨额商业利益。它们甚至构建了一套从12岁到50岁,能够精准覆盖女性不同年龄段的消费叙事,将“爱自己”的概念与消费行为牢牢绑定。

不可否认,这些行业的繁荣确实盘活了经济,为国家带来了可观的税收。中国在基建、军工等领域的巨额投资,也有一部分离不开这些行业的贡献。然而,这背后却付出了沉重的社会代价:

这种现象并非独立存在,更非偶然,其背后可能存在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即资本的逐利冲动与某些宏观经济目标的暂时性契合,共同塑造了当下的社会格局。

社会教育与集体共识的撕裂

在上述背景下,男女两性的教育方向也出现了南辕北辙的偏差,这进一步加剧了两性共识的撕裂和冲突:

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操作和观念,已经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到基本民生。

更为关键的是,当代年轻人可以轻松获取的资源和信息,已经远远超过了六七十年代的人。他们通过互联网洞悉外部世界,发现一个人生活也可以很精彩、很便利、很幸福。当婚姻带来的问题和风险远比享受多得多时,结婚的内在动力自然不足。

日本及其他国家:前车之鉴的警示

将目光投向同样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他们的两性关系现状很可能是中国的未来,如同一个“先遣服”。

无独有偶,韩国也沿着类似的路径演变。在欧洲,法国则呈现出另一种极端:结婚率仅约3%,而同居率高达97%。从总统到普通民众,绝大部分选择同居而非结婚。究其原因,正是婚姻制度和相关法律与现实严重脱节,权责完全不对等,使得结婚成为一种“被爆金币、当冤大头”的风险投资。当婚姻不再能带来对等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时,人们自然会选择更灵活、风险更低的关系形式。他们的今天,很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

两性关系对立的进阶:LGBTQ+群体的兴起

到此,我们已经基本阐明了消费主义异化下两性关系对立的演变过程及其社会后果。当传统异性恋婚姻模式因权责不对等、物质压力过大而日益僵化、令人失望时,社会将自然寻求替代和多元化的解决方案。个体对情感联结和伴侣关系的需求依然存在,但可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异性恋框架。

正是这种背景下,长期以来被压抑或边缘化的LGBTQ+(性少数)群体,其存在感和可见性开始增加。当传统两性关系无法满足日益多元的个体需求时,人们会更倾向于探索和接受非传统的、更为自由和个性化的情感及关系模式。LGBTQ+关系的出现,本身就是对传统异性恋婚姻范式的一种解构或补充。

更深层次地看,在某种“精致利己”思维的引导下,如果“女性能够因为所谓的少数/弱势群体得到优待”(如一些网络言论所暗示的“生育价值论”),那么,变成更“少数”或“特殊”的人群(如通过性别认同转换)是否也能获得某种“优待”或“逃避责任”的路径?这种思潮在海外屡见不鲜,在国内也有各种“小南娘社群”或“吃糖社群”(指跨性别及相关社群)的苗头,并不新鲜。这被一部分人视为在现有社会框架下,实现精致利己并获取利润最大化的一种“捷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群体在药物、手术以及其他辅助工具上的长期消费,甚至可能超过普通人,也形成了一条独特的消费链。LGBTQ+议题的浮现,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传统两性关系模式内在矛盾的日益尖锐和无法调和。

混乱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当下,中国经济已进入平缓期,世界经济更是进入收缩期。在双重压力下,新一代(尤其是00后)男性开始反思和觉醒,不再盲目接受“无条件供给”的角色,出现“躺平”、“佛系”、“不再当舔狗”等现象。这是对过度消费主义和两性不对等观念的反弹,同时他们对传统的婚姻模式接受度也普遍不高。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婚姻制度确实已经进入了缓慢的崩塌阶段。

在这样的大经济背景下,依赖“舔狗经济”造血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地产、时尚、化妆品、奢侈品等行业,当其赖以生存的消费基础(即被过度消费主义和扭曲两性观念所绑架的消费群体)开始拒绝买单时,这些行业也将经历下行期。这不仅意味着它们的利润和税收贡献会降低,更重要的是,它们所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如婚姻成本畸高、生育率下降等)却不断外溢,并影响到基本民生。如果一个利益集团既无法再提供足够的收益,又不断制造负面外部性,那么它必然会受到冲击,如同前几年房地产和教培行业的经历。

虽然扭曲的价值观并不能立刻消除,它是一代人的记忆,无论深浅,都会被影响。但这种由外部强加并异化的思潮,必然在后续过程中被“大手”调整甚至清除。也许,我们这一代人,正是这个转型时期不得不被牺牲的一代,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承受者。

大明严党:历史的镜鉴与当下的选择

将上述整个推论过程,我们可以参照大明严阁老和严党的下场来看:

当下,过度消费主义及其所带来的扭曲两性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如同一个“严党”——它曾一度刺激经济、贡献税收,但如今其负面影响日益突出,掏空民生,甚至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生育率问题)。当它的正向贡献减弱,负面作用外溢到威胁基本民生时,必然面临被重新审视和调整的命运。这并非“看不见就不存在”,而是深刻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现实困境。

清醒自处,以待时变

整理完这些资料,许多事情便豁然开朗。例如,为何《捞女游戏》这类作品的宣传,一方面会引来封杀,另一方面又获得赞扬甚至推崇。这些看似“左右互搏”的矛盾行为,实际上可能是不同利益集团在当下复杂局面中的不同表现:既得利益者试图维护旧秩序,而面向未来或寻求变革者则可能在试探新的可能。

身处其间,我们普通人能做的选择或许不多,但最重要的莫过于: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叙事,也必然或多或少地被这些叙事所影响。然而,想要清醒地看到时代的脉络,需要跳出自身的时代局限,从历史演变中寻找答案,再思考自己的选择和下一步行动。认清这些不代表能够幸福,只能说不至于糊涂。做好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存哲学。

评论区

加载更多

登录后评论